大家已经紧绷了很久了,所以还是说点不一样的东西吧,一个已经公布出来的好消息,和一个是我自己为什么不悲观的理由。

公开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网站1月25日宣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已经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老药和中药。

由蒋华良院士、饶子和院士领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30种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药物,其中包括12种抗HIV药物等老药,以及虎杖、山豆根等中药材,建议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研究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的指导。

另外一个,是我自己重新审视了武汉的死亡案例之后的一个推论。

这是截至2020年1月24日24时的数据,有一天的延迟,今天的今晚才会出来,不过并不影响结论。

我希望你们仔细看这些具体的案例:

陈某某,男,70岁,2020年1月19日因“咳嗽、发热4天”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高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多发感染病灶,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呼吸困难逐渐加重。1月23日13:00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动过速,19:15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性下降,1月23日20:55宣告临床死亡。

程某某,女,76岁,2020年1月5日因“右肩疼痛活动受限4小时”送至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多年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时右肩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提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诊断为右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高血压、糖尿病。1月9日行右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予补液,预防感染,输血等对症治疗。1月18日出现持续发热,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感染灶,逐渐出现昏迷,呼吸急促,心率进行性下降,1月24日18:09分因呼吸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邓某某,男,72岁,2020年1月18日因“咳嗽伴发热1周”入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时患者高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急性病面容。门诊胸部CT提示双肺感染,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入院后予以持续高流量吸氧、抗感染、抑酸护胃等治疗,患者逐渐陷入嗜睡、昏迷状态,1月23 日18:30突然出现心率血压下降,18:50心率、呼吸降至0,血压测不出,宣告临床死亡。

洪某,男,79岁,2020年1月17日因“间断发热、咳嗽、喘气6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既往有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呼吸急促、慢性重病容,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极高危)。入院后予以抗炎、抗感染、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呼吸衰竭逐渐加重并出现昏迷,1月24日2:50分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乐某某,男,55岁,2020年1月19日因“间断发热、咳嗽11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入院时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加速、胸部CT考虑病毒性肺炎,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入院后予以抗感染、抗炎、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呼吸衰竭逐渐加重并出现昏迷,1月24日10:15分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李某某,男,87岁,2020年1月19日因“间断腹泻、发热7日”至协和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既往有糖尿病史多年,入院时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部CT检查考虑双肺多发间质性肺炎,诊断为发热待查、病毒性肺炎、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入院后予以呼吸道隔离、高流量吸氧、抗病毒、抗感染、护肝等治疗。于1月23日8:40出现呼吸不畅,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1月23日18:32分呼吸心跳骤停,血压测不出,宣告临床死亡。

刘某某,女,66岁,2020年1月19日因“发热、胸闷10余天,加重3天”至同济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时胸闷气促、精神差,胸部CT考虑双肺感染性病变,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疗。1月21日12:31分出现血压下降至测不出,宣告临床死亡。

刘某某,男,58岁,2020年1月18日因“间断发热伴咳嗽15天,胸闷、喘气1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既往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胸闷气促、心率加速,外院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后予以高流量吸氧、抗感染、抗炎等治疗,1月19日并发心肌缺血,逐渐出现昏迷、休克,1月24日2:54分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宣告死亡。

刘某某,男,66 岁,2020年1月11日因发热,咳嗽发病于普仁医院住院治疗,因呼吸衰竭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月20日转入市金银潭医院继续抢救治疗。入院时高流量吸氧,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化痰及氧疗支持治疗,于1月21日2:30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厥冷,于当日4:00转入ICU,无意识,呼之不应,双侧瞳孔散大,听诊无心音,心率为0,血压测不出。行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持续胸外按压、抗休克等积极抢救治疗,1月21日4:30因呼吸循环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骆某某,男,78岁,2020年1月23日因“发热、咳嗽10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多年冠心病史。入院时患者呼吸急促,精神差,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冠心病,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抗感染、吸氧等治疗,呼吸衰竭逐渐加重,1月24日9:20出现心跳骤停,予强心对症治疗及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无效,1月24日10:00宣告临床死亡。

宋某某,男,65岁,2020年1月16日因“畏寒咳嗽四天”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史多年。入院体温 38.4℃,双肺呼吸音粗,入院多项生化检查指标异常,胸部CT显示双肺多处感染性病变。初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入院后予以抗感染、抗病毒、稳定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复查肺部CT提示感染较前扩大,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于1月23日00:46死亡,死亡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重症肺炎及呼吸衰竭。

吴某某,男,67岁,2020年1月15日因“头昏、发热5天”至市第四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入院时患者高热、心率快、呼吸困难,急性病面容。胸部CT检查考虑两肺感染。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衰竭。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抗感染、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1月18日改为气管插管辅助通气,患者氧饱和仍难以维持正常。于1月24日3:01因重度呼吸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杨某某,男,58岁,2020年1月1 日因“咳嗽咳痰9天,发热5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入院时患者高热、胸部CT提示双肺炎性病变。诊断为重症肺炎、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入院后予以抗炎、抗感染、高流量吸氧等治疗。1月16日予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及ECMO治疗,并发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1月23日17:01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张某某,女,67岁, 2020年1月12日因“发热1周”至东西湖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既往有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精神差、胸闷气短,胸部CT检查提示两肺感染性病变,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入院后予以吸氧、抗病毒、抗感染、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呼吸困难逐渐加重。1月23日 21:07因呼吸衰竭宣告临床死亡。

周某某,女,82岁,2020年1月17日因“间断发热、胸痛,胸闷,乏力,气短7天”转入市金银潭医院住院治疗。外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胸闷乏力、呼吸急促。诊断为重症肺炎、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血钾。入院后予以抗病毒、抗感染、护肝、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呼吸衰竭逐渐加重,1月23日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月23日18:24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对于以上的案例来说,最显著的规律,那就是普遍高龄,同时伴随着一些其它的并发症。

这对于那些案例的亲属来说,是一场不幸的悲剧,但一个更可能的真相是,生老病死,本来就是社会的常态,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最终都需要面对的命运。

哪怕没有这次肺炎的爆发,其中的一些人也到了驾鹤西去的时候。很抱歉说这样的话,但很可能事实就是这样。

在我看来,第二波,第三波的高峰肯定还会到来,现在远没有到松懈的时候,不过随着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资开始动员起来,而且各省开始逐步重视,那些为了自己乌纱而罔顾民众生死的人会迅速被排挤出去,事情会逐步由原来的那一套“捂住”才能保乌纱,变成只有“防住”才能保乌纱。

这个转化会推动中国的基层发挥出强大的执行力。

我在之前的文章《关于这次武汉疫情我的几点建议和看法》里已经说过,对于这次疫情来说,重点其实完全不仅仅是对于感染病毒的人的治疗,而是防控,更准确地说,是对人口在大范围内流动的管控。

只要控制住传染源不再大范围流动,我们就能以时间换空间,逐步隔离并治疗。

用军事术语来说,就是将对手分割出来,然后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病毒。

所以,未来一到两周内,我们会看到数据还是会爬升,但我个人推断那会是这次疫情的强弩之末了。

当然,我觉得,最强大的信心,是我们的军队已经开始行动。

你看得见,是军方的医疗队不断地奔赴疫区,你看不见的,是更多隐蔽的战线,从科研到防御体系,已经开始行动。

即使病毒在今天的基础上发生了更危险的变异,我相信携带的宿主也没有机会再像一个月前那样大范围地传播了。

昨天后台很多朋友问我,作为普通人,能做什么?

其实,普通人能做的确实不多,如果手里有物资,可以向疫区捐献物资,虽然我觉得这根本就不应该由普通人来承担,普通人家里也不可能储备有大量的医疗物资,但,在武汉那群欺上瞒下的饭桶造成的医疗物资短缺的这几天,总归是有用的。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普通人在这次事件中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意识。

不管是针对疾病的意识,还是针对世界运行逻辑的认知。

你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之前短暂稳定,来自于一个单极的垄断。

当这个单极的垄断开始摇摇欲坠的时候,一定是各种你想得到的你想不到的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

我希望经历了这次事情后,会改变更多人的想法,让整个社会在离2003年已经17年之久的平静时光中重新惊醒,意识到我们已经不再平静。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天,你可能还是一个普通人,但说不定,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就有大量的跟你一样的普通人,去思考这场疫情,去思考这种病毒,去思考我们暴露出来的弱点,去思考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去投身于医疗体系,去投身于科研体系,去投身于行政管理体系,去找到战胜病毒,乃至下一个病毒的方法。

一旦社会有了足够多的重视,我们就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和聪明的头脑,去建立起我们我们整个社会在生物乃至基因方向的防御体系,威慑体系,反击体系。

很多参与到这个进程的普通人, 也就有了机会去完成自己由一个普通人到不普通人,甚至是执剑人的转变。

晚安。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3.0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